
企業選擇員工 員工鑄造企業
—— 一位基層員工對精益生產的思考
制造部機加車間 李 剛
編者按:他叫李剛,一名制造部機加車間的普通員工,一名精益生產理念的思考者和精益生產方式的實踐者。他說:“企業選擇員工,員工鑄造企業,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機加工人,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勞動去為北方股份的發展添磚加瓦。也許我的建議過于異想天開,最終不會被采納,但起碼開了個好頭。我不是一個人在奮斗……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但我們是一個集體,只要我們團結起來,一起努力,一定會為北方股份鑄造新的輝煌!”
在開篇之前,也許有人要問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員工,你不關心自己的生產,反而操心企業的管理決策,為了什么?我會告訴他們:當我還是一名在校學生的時候,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前來招工的北方股份遞交了簡歷,最后我被錄取了。我永遠忘不了接到通知時自己激動的心情。當我在單位停車場第一次看到自己將要參與制造的礦車時,我瘋狂了。我至今忘不了那輛礦車鳴笛時的情景,猶如一只存在于遠古神話中的鋼鐵巨獸發出的驚天怒吼,那種壯闊、那種雄偉至今仍回蕩在我心中。就在那時,我暗中對自己發誓:企業選擇了我,我以企業為榮;企業既然選擇了我,我要企業——以我為榮。
我公司于2012年年中正式啟用精益管理模式,迄今為止已全面貫徹于公司生產系統,吸引了眾多企業、領導蒞臨參觀,并獲得了一致好評。但包頭市已有約40家企業推行了精益管理模式,該數量還在日益增長。我公司并不是率先引進精益管理模式的企業,管理模式運行時間也不是很長,但作為礦車銷售數量全球第二、國內重點培植的明星企業,為了發展壯大自己的企業文化,保證本企業在國內礦車領域的龍頭地位、國際的領先地位,在原有精益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發展具有北方股份自己企業特色的精益管理模式已是刻不容緩。
精益管理要求企業的各項活動都必須運用“精益思維”(Lean Thinking)。“精益思維”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設備、資金、材料、時間和空間創造出盡可能多的價值,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及時的服務。精益管理的目標可以概括為:企業在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與服務的同時,把浪費降到最低程度。我不是精益管理大師,沒有能力對全部的精益管理內容進行北方股份模式化,我只能就自己在機加車間的所見所想,提出一個大致的整改方向,但我做不到不代表別人做不到,我身邊還有眾多的同事與領導,只要我去做,只要我們去做,開展具有北方股份自己企業特色的精益管理模式就不會是一種空談。
在我剛進公司時,公司領導指著大樓內部的一個銅錢建筑對我們說:管理是什么?像一個方塊,似一個圓弧,合在一起就像清朝時代作為貨幣流通的銅錢——內方外圓。管理的精妙在于“方圓合一,方為其中”。彼得·杜拉克說:“管理就是原則”,也就是說,管理的本質是方的,其中最為本源的東西,就是:標準化、流程化、柵格化。不難看出,內方外圓的管理模式與精益管理有許多相同點,而我的建議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在內容上進一步深化實施精益管理。在形式上,以內方外圓為理念推廣到每一位機加操作者的作業過程中去。在機加車間,每臺設備作為內方,而員工的行為操作為外圓,通俗點來說就是員工圍著床子轉。每臺設備及其操作者作為一個內方外圓的節點,整車間進行小節點、多規模、整體化作業。
在機加車間工作六年中,我發現操作者以機床為圓點,活動范圍不超過機床方圓5米的距離就不會造成過多浪費。但是操作者往往因為各種原因走出機床周圍方圓5米的范圍,包括固定原因和不固定原因。
每天固定的原因:上廁所三次(共耗時約20分鐘);打水一次(單位有直飲水,員工用自帶的水桶去打一次水再自行加熱,期間耗時10分鐘,如果沒有水桶,用熱水壺的話,需要打水兩次耗時20分鐘);休息兩次(長時間站立工作需要坐下休息,每次10分鐘,一天耗時20分鐘);吃飯一次(全程耗時20分鐘)。全天工作8小時,每天就有1小時20分鐘耗費在這些固定原因中,而且這些原因為操作者的生理需求。
不固定原因:呼叫叉車搬運工件、夾具;呼叫天車上活、卸活;領(借)刀具、量具,找工藝;找檢驗人員量檢工件,解決質量問題;機床故障尋找機修;領繩子、液壓油、冷卻液等輔具材料(全程消耗時間20~40分鐘)。
以我換工件首件加工為例,除去裝卸夾具、找正等必要的準備時間外,我還需要找叉車、鏟夾具10~15分鐘,找天車上下工件5~10分鐘,領(借)刀具、找工藝10~15分鐘,找檢驗人員量檢工件10~15分鐘,如果加工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我還需要找檢驗人員過來處理,檢驗人員能處理就只耗時10~15分鐘,處理不了需要找工程師就需要再耗時15~30分鐘,順利的話一件首件合格品加工完畢,除了必要的準備加工時間,我還需要耗時35~55分鐘,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就需要再加25~45分鐘,也就是說如果在加工首件時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的話,除去必要的準備加工時間,還需要耗時1小時~1 小時40分鐘的時間,而想要保證這個消耗時間還必須在呼叫叉車、天車,領(借)刀具、量具,找工藝、找檢驗人員量檢工件等解決質量問題的過程中,所有人員都在自己的固定崗位上而沒有在別的地方進行操作,否則的話,消耗時間還會因為等待而延長一到兩倍。而且就算我不下首件,只是正常工作,但在工作中,上述不固定原因中總有一兩項需要我去操作,比如說領刀片,打冷卻液,借量具等。那么如果說今天我要下首件的話,固定原因加上不固定原因,就必須要走出機床方圓5米的范圍,最少需要消耗2小時20分鐘~3小時。
一天工作8小時,我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浪費在消耗上。我提出的具有北方股份特色的精益管理,就是小方圓化管理,目的就是讓員工的活動范圍盡量不超出機床方圓5米的距離,也就是把員工往“懶了養”,讓員工每天的需求都能在機床方圓5米的范圍內得到解決。
管理大師戴明說過:員工只需要對15%的問題負責(也就是生產任務和質量),另外的85%歸咎于制度流程。那么大方向定下來,員工只在自己機床方圓5米的范圍內完成自己需要負責的生產任務與質量外,其余需要走出這個范圍外的動作就是各位同事們群策群力予以解決的目標了。比如說:在每兩臺機床方圓五米的交界處放置飲水機,再有專人負責換水,是不是可以節省每天10~20 分鐘的打水時間?又比如說在工具室、刀具室外設立信箱,員工在下班時將第二天需要的工具、輔具以專用表格填寫,第二天工具室、刀具室的同事上班后進行整理,然后統一發放到員工手中,會不會節省員工去借輔具的時間?再比如說,為每臺設備量身定制休息區域,讓員工在加工過程中就可以休息(休息區域要離設備近,但還要在相對安全的區域內,同時員工還可以清晰地觀測到加工區域,以便在發生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現如今新型的數控設備都設有專門的邊凳或者高椅),是不是可以保證員工每天不會過度勞累,有充足的休息時間,還不耽誤生產,更能節省原來需要休息的20分鐘?更比如說,現在員工基本都使用智能手機,以手機為平臺,構建單位的信息網絡,領導可以通過短信OA 對員工進行任務布置、管理學習。員工可以通過手機軟件(微信、飛信)等對天車、叉車進行呼叫,是不是又可以節省員工親自去尋找天車、叉車的時間呢?也許有人要說,解決一個問題,也只能節省十幾分鐘,就算全解決也不過兩三個小時,而你又不是天天遇到這些問題,有必要嗎?
我會說,很有必要。“積土成山、聚沙成塔”,僅以機加車間為例,全車間有員工約90人,一人每天節省10分鐘,整車間就節省了900分鐘,一人每天節省一小時,整車間就節省了5400分鐘,一人每天工作480分鐘,節省的時間相當于多出11個人在工作,相當于全車間每天提升生產效率10%_15%,而這還只是每天。
就像本文標題一樣,“企業選擇員工,員工鑄造企業”,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機加工人,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勞動去為北方股份的發展添磚加瓦。也許我的建議過于異想天開,最終不會被采納,但起碼開了個好頭。我不是一個人在奮斗,我身邊有我的同事、有我的領導,我覺得他們都比我優秀比我聰明,我唯一憑借的只是滿腔的熱情以及笨鳥先飛的精神而已。錯的地方他們會幫我改正,不足的地方他們會幫我完善,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但我們是一個集體,只要我們團結起來,一起努力,一定會為北方股份鑄造新的輝煌!